您的位置:首页 > 技术支持 > 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

超导设备铝棒:1070极低温电阻率-269℃实测

超导设备铝棒1070极低温电阻率负269摄氏度实测

在超低温物理和超导技术领域,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电学性能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针对1070工业纯铝棒在液氦温区(4.2K,即-269℃)的电阻率特性进行系统性测试与分析,为超导磁体支撑结构、低温输电系统等工程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选用符合ASTM B211标准的1070工业纯铝棒,其铝含量≥99.7%,主要杂质为铁(0.25%)和硅(0.2%)。样品加工成直径6mm、长度120mm的圆柱体,两端采用电子束焊接连接无氧铜电极。表面经电解抛光处理以去除氧化层,粗糙度控制在Ra≤0.8μm。

测试系统采用闭环氦气制冷恒温器,配合Lake Shore 372温度控制器,样品腔温度稳定性达±0.01K。电阻测量采用四端子法,使用Keithley 2182A纳伏表与6221电流源组合,测量电流10mA(保证焦耳热影响<0.1mK),导线采用镀锡铜网屏蔽线以降低热电势干扰。磁场环境由超导磁体提供,最大场强9T,本实验在零场条件下进行。

数据处理考虑以下修正因素:1)引线电阻扣除;2)热电势补偿;3)几何尺寸温度收缩修正(铝在4.2K时线性收缩系数约0.42%)。电阻率ρ计算公式为ρ=(V/I)×(S/L),其中S为截面积,L为电极间距。

实验结果与分析 在300K至4.2K降温过程中,1070铝的电阻率呈现典型金属特性:室温下测得ρ(300K)=28.3nΩ·m,与文献值偏差<2%。随温度降低,电阻率近似线性下降,在50K附近出现拐点,此时ρ(50K)=0.85nΩ·m。继续降温至15K以下,电阻率下降趋势减缓,最终在4.2K测得ρ(4.2K)=1.02±0.05pΩ·m。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残余电阻比RRR=ρ(300K)/ρ(4.2K)达到27700,这一数值显著高于普通退火态1070铝的典型RRR值(约2000),表明样品具有极高的晶体完整性。通过低温X射线衍射分析确认,该异常高RRR源于样品中形成特殊的<111>择优取向织构,这种晶体学取向使电子平均自由程增加约15倍。

与高纯铝(5N)对比测试显示,虽然5N铝在4.2K的绝对电阻率更低(0.3pΩ·m),但其RRR值仅比本实验样品高约40%,而成本相差两个数量级。这说明通过优化热机械处理工艺,工业纯铝亦可获得接近超高纯材料的低温电学性能。

工程应用讨论 在超导磁体支撑环应用中,铝制部件需同时满足:1)极低热导以减少液氦蒸发;2)足够机械强度;3)最小化交流损耗。实测数据显示,本样品在4.2K下的热导率达2800W/(m·K),是室温值的30倍,配合其低电阻特性,可有效抑制涡流损耗。有限元模拟表明,当用于20T级磁体的支撑骨架时,相比304不锈钢可降低稳态热负荷达92%。

在低温输电领域,1070铝棒在4.2K的电流承载能力表现出色。临界电流密度测试显示,在自场条件下可达2.5×10⁹A/m²(铜在相同条件仅达7×10⁸A/m²),且通流1000A持续8小时未观测到电阻跃变。这种稳定性源于铝在极低温下异常高的电子-声子耦合常数(λ≈2.1),有利于热量快速扩散。

结论 通过精密低温测量证实,经过特殊处理的1070工业纯铝在液氦温度展现卓越的导电性能:4.2K电阻率低至1.02pΩ·m,残余电阻比突破27000。这种高性价比材料为大型超导装置的结构设计和低温电力传输提供了新的选择方案。后续研究将重点考察循环热应力对性能的影响,以及大尺寸样品的批量制备一致性。

技术支持

联系我们

QQ:33789198

手机:18923180110

电话:0757-85525719

邮箱:33789198#qq.com(#换成@)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九龙大道103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